找到相关内容22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长老偈·长老尼偈故事(3)

    陷阱,那只是枉然用心而已。”  故妻听完难达克长老的开示,不由羞愧难当,默默地看着难达克长老举止安详地托钵而去。  《长老偈》  ◇ 邓殿臣 译  六十五 乌凯帕卡札瓦洽长老偈  小传:舍卫城婆罗门种...

    释果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4762392.html
  • 莲宗诸祖生平与思想(2)

    大师告众人说:"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,今复蒙佛亲垂接引,吾今去矣。"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。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:"称一声洪名,见一分相好。"遂手结弥陀印,安详而逝。众人闻到异香盈空。供养七日,大师...。   (4)预知时至,安详往生。  1930年冬,印祖略示微疾,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,预知时至,多诸迹证。初三日晚,对大众开示:"净土法门,别无奇特,但要恳切至诚,无不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。"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162467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环保问题”的看法

    十、三十年,仍舍不得替换。另外,唐代法常禅师,在大梅山下,筑有一间简陋茅蓬,四周翠松环抱,宁静安详。他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偈:“一池荷叶衣无尽,数树松花食有余。刚被世人知住处,又移茅舍入深居。”他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362503.html
  • 试论天台止观之渊源

    贪瞋的习性中脱離出来,得到心灵的清涼、安详。《阿含经》关于“因缘法”的思想与《般若心经》的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相通。[31]  (五)谛的观察  在禅修中,要观察四圣谛,释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5562583.html
  • 苏美多比丘著:四圣谛(四)

    起伏,有种幸福、平静的感觉。在聪慧、直觉与情绪间有着完美的和谐,它们互相支持,彼此帮助,不再冲突或带我们走向极端。   就因为如此,我们内心中开始感到极大的平静,从八正道中获得一种安详、无惧的感觉,一种...

    苏美多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3662633.html
  • 七种觉悟的因素

    paths—贪欲、瞋恚、怯弱和愚痴。人们受四不善道的诱使而作出种种恶行,但是人薹培育舍觉支而达到圆满之后,就能恒常免除这四不善道,还有,他安详的中立,使他对所有众生能够平等的看待。  「业」与「业果」的...

    喜见长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162648.html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1)

    无辜受害者,也许由于你能停留在最主要的所缘上,因而曾享受过某种程度的宁静与安详,但难以应付的所缘会突袭你,此时心将倾向灰心与怠惰。发勤精进不再足够,你需要额外的推进力,来面对痛苦与睡意,以超越障碍。 ...

    班迪达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262649.html
  • 敦煌本《历代法宝记》与蜀地禅宗

    幸相公见召,敢不从命”等等,而在《法宝记》中,却成了杜鸿渐人院见无住,无住反而“容仪不动,俨然安详”,“不起,不迎”,杜鸿渐则“顿身下阶,礼拜合掌,问信起居”等。一望便知是作者为了抬高其宗的地位而杜撰的...

    杜斗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4262785.html
  • 现代佛教: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

    rdquo;第七次常务会议。农历四月初八日,大师在一次会议上情绪激动,引发脑溢血,经延医抢救有数日稍缓,终因化缘周毕,于17日下午1点15分,在玉佛寺直指轩安详舍报。   太虚大师的中国佛教整理活动,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3962936.html
  • 神通不是道

    和妄想袭来时随它们来,去时也任随他们去;禅修中既没有迎纳、拒绝和排斥,也没有留恋、送往与告别,仅仅保持在宽坦、自然与安详的状态中,偶尔也可以提一下轻微的觉察来回光返照,但不必过于刻意。在这样的禅修中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4462947.html